“许扬” 共找到 “5” 个相关影视

疫中一月
正片

2020  

9

疫中一月

  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湖北省宜昌市实施了49天的“封城”,本片纪录了城区小区实施最严格封闭管理到解封的一个多月时间中,在宜昌市疫情最严重的社区之一西陵区石板溪社区,网格员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以此观察社区基层组织如何在重大疫情下进行社会治理和服务公众。

老人会
正片

2019  

9

老人会

  本片讲述时代巨变中一个乡村互助组织缓慢解体的故事。老人会是农民的丧葬互助会,目前广泛存在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乡村。这一制度创建于新中国土改时期,它通过换工互助,把众人的力量组织起来,为亡者安排体面的葬礼而花费很少。本片以夷陵区棠垭村“桃子园七八队老人会”操办一次丧事的三天活动为脉络,深描老人会制度面临的挑战,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力离土离乡,动摇老人会的社会基础,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地选择商业殡葬,部分老人会解体。

宜昌薅草锣鼓
正片

2017  

6

宜昌薅草锣鼓

  2015年度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入围;
  2015年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年会展映;
  2017年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纪录片单元展映佳作;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入围。
  《宜昌薅草锣鼓》是一部理解中国小农生存之道的社会学纪录片。在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除草是重要而费时费力的劳动。宜昌三峡丘陵地区,每到水稻、粟谷、玉米除草季节,农民自发地“换工搭伙”组织起来,以劳力抵换和招待饭食作为报偿,互助合作薅草,完成生产任务。一家薅 草,亲戚邻居出工,锣鼓匠击鼓扬歌,管理集体劳动。纪录片对农民“换工搭伙”的制度、以及服务于这一制度的管理工具“薅草锣鼓”进行了田野调查、搬演记录和研究阐释。它揭示了民间艺术与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互相依存的关系,呈现了随着技术变迁(除草剂取代人工除草),换工搭伙制度解体,薅草锣鼓衰落的脉络。

福利院的孩子们
正片

2014  

10

福利院的孩子们

  25日晚10点,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福利院的孩子们》。该片时长90分钟,全程在宜昌市儿童福利院拍摄,通过讲述该院4个孤儿的故事,展现了福利院中孤儿的生存现状。
  该片真实纪录了4个小主人公的故事,分别是:唐氏综合征患儿夏玉、唇腭裂患儿东、脑瘫患儿宜福晨和脑病患儿宜诗梦。片中内容涉及院内孤儿养护、家庭寄养、涉外收养等。据悉,该片制作机构为宜昌三峡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室,整个拍摄历时1年多。有兴趣的市民可在央视网上观看此片。

走在疼痛里
正片

2022  

10

走在疼痛里

  本片是对一位肢残女性换假肢过程的跟踪记录。2020年10月,退休中学教师曾伟在伤残40周年之际,用去世丈夫的8万元抚恤金,安装了第13双小腿假肢。假肢昂贵,需要经常(3-5年)更换,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曾伟说自己“不养孩子养假肢”,道出了我国2412万肢残人的困境,他们承受着肉体折磨、无障碍技术落后、经济弱势和社会歧视带来的疼痛。本片意在感同身受地认知残障群体的生活世界,改善残障群体福祉、促进公平公正的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