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重黎” 共找到 “5” 个相关影视

那張照片
正片

1984  

3

那張照片

  《那張照片》是將靜照電影化的8mm實驗作品。選自捷克攝影師約瑟夫·寇德卡 (Josef Koudelka) 攝影集中一張家人憑弔遺體的照片進行複雜「翻拍」。照片與攝影機位置是靜止的,生產關係則是動作的。
  高重黎善用8mm攝影機的機械功能,重複的開關機、變換光圈、淡出淡入、雙重曝光、負片效果、溶疊抽格、變焦攀轉,竭盡攝影美學與技法,讓這張照片作為想像的載體,等待觀者之眼凝視拍攝過程的總和,一張照片最終成為了一部電影。

童年往事
已完结

1985  

7

童年往事

  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一家人,在表面平静的日子下,各怀心事。祖母(唐如韫)对大陆念念不忘,一心想回去;父(田丰)母(梅芳)虽也有“外省人” 身份的尴尬,却也清楚知道回大陆只是梦一场;姐姐(萧艾)差不多已当自己是台湾本地人,偶尔伤心落泪是因想起为替父母分重担放弃了念大学;小孩子阿孝咕(游安顺),则只想着自己如何玩得痛快,完全没有大陆的概念,而对父亲的死,他只觉突然并无太多伤心。
  可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懵懂中阿孝咕也知自己并不完全相同于同龄人。尽管表面上他做着多数成长中男孩都会做的事(四处打架、开始中意某个女孩子),内里却已埋下会突然裂变的种子,只等某个契机的来临。

人肉的滋味
正片

2010  

2

人肉的滋味

  主角是藝術家的父親––親身經歷國共內戰的父親頸部還駐留著戰時所中的子彈。現場播放錄音帶傳出藝術家的口白,以子彈的身分、第一人稱的口吻(「我,是一顆子彈」)細訴所駐留的青年的軀體,及其他無數的戰爭下的匿名個體。影像也混合地兼融了父親的照片、檔案畫面、電腦模擬圖、實拍畫面及藝術史畫作畫面等,而輻射到對全人類的戰爭、殖民的思索;而這個在東方及西方前仆後繼的漫長進程,演化至今,即為所謂的「全球化」。口白繼而喚起美國好萊塢工業的問世和中國辛亥革命這兩個同期(1911年)的歷史事件,而重申了「影像- 霸權」的命題。該作品的影音結構上,再度顯現為一異質、曖昧的交織:幻燈片影像的畫面靜止、具有人為可辨識的中斷的(半)連續性,搭配自主地運作的錄音帶聲帶,不啻為對電影動態(由靜態影格畫面連續構成的視覺幻象)、音畫離合的另一番雜交實驗,如藝術家所述:「錄音帶、幻燈片在播出...

我的陈老师
正片

2010  

2

我的陈老师

  影像機器的多重轉換與切換,猶如本片反覆出現的多版本國際歌與影格播放聲音,成為對抗國家機器、資本主義生產機器的重要餘地線索。高重黎的電影作品《我的陳老師》是獻給左派知識份子陳映真的作品。片中融合了日記電影、家庭電影、停格、跳格手繪動畫與紀錄片多種機器的影像風格,轉換之間,產生了多重趣味。《我的陳老師》所拍攝的人物是台灣作家陳映真先生,他曾創辦《人間雜誌》刊物及人間出版社,對台灣文化界影響深遠。文化思想運動與影像生產、投映機器的運動,在這部影片中,突顯了高重黎特殊的「機器影像影像機器」詮釋觀點。這種觀點使得《我的陳老師》不同於一般的人物紀錄報導,高重黎以一個私密、家庭電影的角度拍攝與陳映真先生六十二歲生日時和友人們共遊相處的場景,同時穿插手工動畫、肖像,帶領觀眾進入陳映真先生在公眾領域的遊行、演講、文學作品的片段與主題。這是高重黎式的影像思考方式,它被...